
僱主聘外勞後違規炒本地工人 勞福局長:若證實絕不姑息
今年5月至7月的失業率升至3.7%,是自2022年11月以來新高,勞工界密切關注輸入外勞對就業影響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,當局發現首宗懷疑聘請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的個案,強調若查證屬實將「毫不留情」作出行政制裁,包括暫停涉事僱主所有新申請,一年內不接受其外勞申請。勞顧會勞方委員、勞聯副主席譚金蓮也表示,接獲約200名工友求助,指有公司聘請外勞後,本地僱員變散工,後被取代,促請政府檢討甚至叫停輸入外勞。
政策原則與制度背景
事件帶出現時香港工人屬「零保障」,因僱主請外勞後即使違規解僱本地工人,一般也不會遭罰款,更遑論是刑事追究。所謂行政制裁,其實沒有阻嚇力。自2018年香港勞動人口達到高峰後,社會面臨勞動力結構性下降及老化趨勢,政府為此啟動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」,旨在有針對性地填補特定行業的人力缺口。此計劃的核心原則是「本地工人優先就業」,並透過嚴格機制確保執行。
其中包括:要求僱主必須先行在本地公開招聘至少4週,且僱用全職本地勞工與外勞的比例必須維持在二比一(2:1)以上。這些設計初衷,是為了在不影響本地就業市場的前提下,靈活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。然而,這套制度在實踐中卻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後果與爭議。
勞工困境與改進措施
首宗官方調查個案的出現,以及勞工團體接獲的200宗求助,迫使政府必須強化監管。勞福局局長孫玉菡隨即宣布「加辣」措施,未來若有僱主想申請輸入侍應或初級廚師等職位,必須親身到勞工處的就業中心進行實地招聘。此舉旨在創造一個僱主與本地求職者直接配對的平台,減少因「請不到人」而轉向外勞的申請,從源頭堵截不必要的外勞輸入。
現時餐飲服務業失業率已高達6.4%,遠超整體失業率的3.7%。勞顧會勞方委員、勞聯副主席譚金蓮表示,陸續有本地廚工反映,公司申請外勞後,將他們轉為替假或散工,削減工作日數,最終更以「請夠人」為由解僱。今年上半年,餐廳、快餐店及酒樓職位持續出現類似情況,時間與輸入外勞吻合,反映本地就業市場受衝擊。
制度漏洞與深層矛盾
政府的修補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。譚金蓮指出,由於現行的「2:1」比例過於寬鬆,有僱主將本地長工轉為僅滿足最低工時的散工,表面上符合比例,但本地員工收入與穩定性大減。更甚者,僱主解僱本地員工後,只需快速聘請替工填補,即可維持外勞配額,令被裁員工求助無門。
另有僱主聲稱外勞成本高,需支付行業中位數薪金,但工會接獲外勞反映薪金被剋扣達三分之一。例如餐廳侍應月薪中位數約1.4萬元,有外勞實得僅一萬出頭。若情況屬實,不僅涉嫌剝削外勞,更動搖了「輸入外勞無助節省成本」的說法,變相鼓勵僱主以低成本取代本地勞工。
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早前稱有本地員工因外勞分擔工作而「開心」,但勞工界反問:「被解僱的侍應、廚師的聲音誰來聽?」爭議不僅是經濟數據角力,更是不同階層生活體驗的碰撞。首宗官方個案的查處結果,將成為檢視政府決心、平衡經濟與勞工權益的關鍵指標。
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
免責聲明: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、招攬或邀請、誘使、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,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,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,概與本公司無涉。投資涉及風險,證券價格可升可跌。